工业强市发展概况及制造业500强分布版图
2022-06-21 08:24:08来源:华夏商网
导语: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,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。为了帮助各地更好谋划布局制造业,本文梳理了上海、深圳、苏州、广州、佛山5个重点工业强市发展概况(含2021年产值、重点发展产业、空间布局)及2021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区域、行业细分领域的分布情况,以供招商人士参考。
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,2012年至2021年,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.98万亿元增长到31.4万亿元;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。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、207个中类、666个小类,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,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。2021年我国有14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,比2012年增加64家,其中,工业企业入围73家。2021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前20名的城市,广东有4个,分别是深圳、广州、佛山、东莞;江苏有4个,分别是苏州、无锡、南通、南京;浙江有2个,分别是杭州、宁波。
其中,上海、深圳、苏州、广州、佛山5个工业强市发展概况及2021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区域分布具体情况如下:
2021年,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498.54亿元,同比增长10.3%;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,达到1.07万亿元;“3+6”产业格局中,六大重点产业增长平稳,产业规模达到2.87万亿元,增长10.8%;而备受期待和关注的三大先导产业则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,其中,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,增幅为20%;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跃上7000亿元,增长12%;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2800亿元,增长20%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052.33亿元,比上年增长6.3%;35个工业行业中,33个行业实现盈利。当前,上海聚集了上汽集团、宝武钢铁、中国船舶集团、上海医药、上海电气、复星国际、德龙钢铁等知名企业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上海以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,大力发展电子信息、生命健康、汽车、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、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,构建“3+6”新型产业体系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。
空间布局上,上海以本市“中心辐射、两翼齐飞、新城发力、南北转型”的空间新格局为基础,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都市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,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,形成“一极战略引领、三带支撑发展、新城持续发力、特色载体驱动”的产业布局结构。临港新片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。沿江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,主要涉及浦东北部、宝山和崇明长兴岛,布局芯片、大飞机、船舶海工等关键领域。浦东北部重点发展集成电路、生命健康、航空及高端装备、汽车等;宝山重点发展新材料、机器人及智能硬件、生物医药等;崇明长兴岛重点发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。沿湾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,从临港新片区沿杭州湾北岸延伸到奉贤、金山,发挥土地空间优势,加快重大项目引进和成果产业化,打造全市制造业重要“增量区”。奉贤重点发展美丽健康和智能新能源汽车;金山重点发展新材料、智能装备、生命健康、信息技术等。沪西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,主要涉及嘉定、青浦、松江、闵行,强化与长三角区域的联动发展。嘉定重点发展汽车、智能传感器、医疗设备等;青浦重点发展信息技术、北斗导航、现代物流等;松江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、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;闵行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及航天、人工智能、健康医疗等。
2021年,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.1万亿元,首次突破4万亿元,连续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;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2146.37亿元,比上年增长6.7%,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.6%;其中,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5641.66亿元,增长1.2%;数字与时尚产业增加值3103.66亿元,增长13.0%;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506.53亿元,增长19.4%;新材料产业增加值324.34亿元,增长10.0%;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589.60亿元,增长7.6%;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1769家,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9个;从行业看,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深圳工业第一支柱产业,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近六成,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五分之一。全市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,超八成工业行业实现正增长。当前,深圳集聚了华为、中兴、富士康、比亚迪、大疆等知名的制造业企业。
先进制造、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。在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排行榜中,深圳有5个区上榜。深圳在通信、汽车电子等领域,均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,打造了全球独有的完整而高效的制造产业链。2022年6月,深圳提出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,推动20个产业集群发展壮大,即:网络与通信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、超高清视频显示、智能终端、智能传感器、软件与信息服务、数字创意、现代时尚、工业母机、智能机器人、激光与增材制造、精密仪器设备、新能源、安全节能环保、智能网联汽车、新材料、高端医疗器械、生物医药、大健康以及海洋产业集群。与此同时,重点培育发展8大未来产业,包括合成生物、区块链、细胞与基因、空天技术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、深地深海、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、量子信息。
在产业空间上,坚持集中连片、集约节约,突出高端先进制造,将在宝安、龙岗、龙华、坪山、光明、盐田、大鹏新区、深汕特别合作区等8个区域打造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,其中宝安区(含前海)4个、龙岗区3个、龙华区3个、坪山区3个、光明区4个、盐田区和大鹏新区合建1个、深汕特别合作区2个。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,按照启动区、拓展区、储备区有计划释放工业用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。2021年,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,达41308.1亿元,比上年增长17.2%;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2307.0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.0%。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先进材料、生物医药四大创新产业集群产值比上年增长17.1%,其中集成电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前沿新材料、创新药物产值分别增长24.6%、15.5%、34.3%和20.5%。集成电路、电子元件、3D打印设备、传感器、工业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8.4%、28.3%、68.5%、30.2%和44.8%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363.0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6%。新增全球“灯塔工厂”3家,累计达5家,占全国的1/6;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首次跻身全国第一,苏州企业首获“中国质量奖”;世界500强中涉及制造业的150多家跨国公司都已在苏州投资建厂,年产家用吸尘器7200多万台、笔记本电脑5000多万台、手机4300多万部,捷豹路虎、三星、飞利浦、欧莱雅、宝洁以及惠氏营养品等大都产自苏州。当前,苏州集聚了南大光电、亨通海洋、绿的谐波等知名的制造业企业。
苏州工业门类涵盖35个工业大类、167个中类、491个小类,拥有新材料、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三个万亿元级产业。无锡市物联网集群、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、南京市新型电力(智能电网)装备集群、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、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、常州市新型碳材料集群共6个入选先进制造业集群“国家队”,与广东并列。此外,苏州形成了包括吴江化纤面料板块、张家港毛纺毛衫板块、常熟服装板块在内的多个专业化特色明显的纺织产业集群中心。十四五期间,苏州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,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、航空航天、集成电路、信息通信与显示、高端装备、高端新材料、新能源、汽车及零部件、节能环保、高端纺织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11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,加快构建“特色片区、集群协作、网状联动”的产业空间布局。
空间布局方面,围绕建设“苏州城市新中心”的发展定位,优化“一核两轴三心四片”总体格局,一核指金鸡湖商务主核;两轴指东西向开放商务轴+南北向科技创新轴;三心指月亮湾副中心、城铁副中心、国际商务副中心;四片指四个功能片区,分别是金鸡湖商务区打造成苏州国际会客厅、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打造成为苏州科创策源地、将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为苏州开放桥头堡、将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苏州科技生态区。2021年,广州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2567亿元,同比增长7.0%,规上工业增加值5086亿元,同比增长7.8%,规上工业总产值、工业增加值首次分别突破2万亿、5千亿大关;三大支柱产业——汽车制造业、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.13万亿,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一半,达50.3%。截至2021年底,广州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97家,企业户数较为集中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(占9.81%)、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(占9.1%),纺织服装、服饰业(占7.49%),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(占7.25%),橡胶和塑料制品业(占7.11%)。十三五期间,广州市成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,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,工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,率先获批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。当前,广州集聚了小鹏汽车、广汽蔚来、弘亚数控等知名的制造业企业。
2022年,广州聚焦打造数产融合的标杆城市,全面实施制造强市战略,升级打造五大支柱产业(数字经济核心产业、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、绿色石化和新材料、生物医药与健康、现代高端装备),实施深度融合“八大提质工程”,开展“智车”“强芯”“亮屏”“融网”“健药”“尚品”六大行动,建设“两城两都两高地”(智车之城、软件名城、显示之都、定制之都、新材高地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)。空间布局上,聚力塑造“一核引领、一廊贯通、三区五极、多园支撑”空间新格局。一核引领为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核心区,围绕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,联动越秀区、荔湾区、海珠区、番禺区、黄埔区、天河区、白云区等全生产要素,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,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,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,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核心区,带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一廊贯通指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,依托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,联动深圳、佛山、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资源,重点打造“一区三城”创新格局。三区五极指重点发展广州开发区、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、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加速建设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、白云民营科技园、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、花都经济开发区、从化经济开发区五个区域产业发展极,充分发挥“三区五极”辐射带动各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。多园支撑指以工业产业区块为核心载体,加强其他产业园区及村级工业园等支撑作用。2021年,佛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42.13亿元,增长9.3%;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001.40亿元,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.2%;现代产业增长稳定,先进制造业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.7%和9.3%,其中,工业机器人、半导体分立器件产量分别增长96.4%和136.2%。
过去五年,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,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制造业生产、管理变革,装备制造、泛家居产业集群产值均超万亿元,机器人、电子信息、新能源等战新产业茁壮成长。佛山装备制造业从最初作为陶瓷、家具、制鞋等产业的配套支持,逐渐成为佛山经济第一支柱产业,五年来工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,陶瓷机械、电器机械、压力机械等均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地位。泛家居产业强大而完整的产业链,撑起了“有家就有佛山制造”的市场美名,家电、家具、建陶、卫浴、铝型材等产业也稳居国内第一梯队。氢能产业实现重大突破,引入泰罗斯动力系统、长江氢动力等氢能项目,建成广东省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,牵头启动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。生物医药产业方面,佛山高新区南海园凭借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特色产业,入选广东省首批特色产业园名单,钟南山团队大健康产业项目二度落地佛山。佛山机器人产业方面,2017年美的正式并购库卡;2018年碧桂园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;2021年佛山销售机器人约3.1万台,占全国总量的9%。当前,佛山集聚了新宝股份、恒洁卫浴集团、美的集团、精铟海工等知名的制造业企业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佛山市加快构建“2+2+4”产业发展新格局,做大做强装备制造、泛家居两个超万亿元产业集群,做优做精汽车及新能源、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两个冲5000亿元产业集群,加快培育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、新材料、食品饮料、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四个冲3000亿元产业集群。深入开展“2+2+4”产业集群数字化赋能行动,突出开展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应用推广,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、智能工厂、灯塔工厂、智慧园区,力争成为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。
在区域产业布局上,依托南海结对三水、顺德结对高明紧密协作机制,充分发挥南海、顺德在汽车、先进装备制造、家用电器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方面的发展优势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高明、三水合理布局。推动结对共建大型产业园区,重点打造战新产业集聚圈,发展高端装备、新材料和新能源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健康食品、节能环保等产业;立足广佛产业比较优势,共建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。
2021年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区域、行业分布概况
2021年9月,全国工商联发布“2021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”。上榜企业营业收入最高达到89136800万元,上榜最低门槛为1005113万元,前五名分别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、恒力集团有限公司、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、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、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。
从区域分布来看,浙江上榜企业最多,为97家,其次是江苏和山东,分别为84家和76家,前三个省市上榜的企业超过总数的一半。其中浙江占比最多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企业,包括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、超威集团、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;江苏占比最多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企业,包括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、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、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;山东占比最多的是石油、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企业,包括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、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万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。从行业细分领域来看,上榜企业涵盖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、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、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。其中,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榜企业最多,为93家,占比19%;其次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,为46家,占比9%;第三名是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,都是35家,占比都是7%。前三名行业所涵盖的企业占总数42%。
[责任编辑:宫江涛]
免责声明:华夏商网转载的信息,目的在于传播丰富网络文化,稿件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,与法制与社会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。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,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